明朝的时候,南京城里有一家名叫“昌茂”的当铺。店铺里有个小伙计叫李顺,聪明伶俐,善于观察和思考,柜上的刘师傅很喜欢也很照顾他。

一日大早,李顺刚卸掉下门板,把店里打扫干净,就有一个中年人站在高高的柜台前,拿出一个精致的红漆小木匣,打开放到柜台上,里面有一颗又大又圆的珍珠。柜上的刘师傅接过来仔细察看,同意当银二百两,随即提笔开出当票:“当字九十三号,珍珠一颗,当银二百两,月息二成。”那中年人收了银子,匆匆离去。

在一旁观察的李顺走过来说;“刘师傅,那珍珠您老没看错吧?我感觉那人有点不对劲!”

“我在这里三十多年了,还没走过眼,今天怎么会看错呢?”刘师傅很自负地数说。

“我观那人进铺时神色异常。”李顺沉思着说,“您刚接过珍珠看时,他惶惶不安,一脸紧张:你同意当二百两银子,他马上露出喜色;他拿到银子后,又急不可待地走了。我们得仔细看看那颗珍珠。”

刘师傅听完李顺的话,又拿起那颗珍珠,仔细看了一会,觉得有些拿不准了。店里其他的伙计们也都围拢来,有说真的,有说假的,也没分出个雌雄。此时的刘师傅开始慌了,急忙拿着珍珠去找东家。东家也是拿不准,便把几个同行请来,鉴别珍珠的真假。

“现在有人用西洋琉璃做珍珠,而且做的和真的一模一样,说不定这颗就是琉璃做成的。”一个常年买卖珠宝的的老板说,“不过,假的就是假的,乱不了真!如果是琉璃做的,当场也有办法鉴别真假。”说完,他拿出一把锋利的匕首,用力刮那颗珍珠。当把刮下的东西捏在手指里撮了撮,老板便肯定地说;“这颗珍珠是琉璃做的,因为珍珠刮下来的是粉,琉璃刮下来的是粒。”

这时,老板气愤地冲着刘师傅呵斥道;“你真假不分,老糊涂!一个月以后,当珠子的人不来赎回珠子,这二百两银子就由你来付!”说完,转身走了。

不光挨骂,还要赔付二百两银子,刘师傅那里能承受得了!一时间浑浑噩噩,自杀的念头都有了。此事被李顺看在眼里,想着刘师傅曾经对自己的照顾,一边继续干活,一边苦思对策。突然灵机一动,他放下手里的伙计对刘师傅说;“刘老您大可不必如此,您老拿出二三十两银子,此事我帮你您解决。”

刘师傅此时也无计可施,想到李顺平日里为人诚实,心眼灵活,有时候也能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,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,拿出攒下的三十两银子交给李顺。

接过刘师傅的银子,李顺便以刘师傅的名义发出几十张请帖,邀请开当铺店同仁到“青松楼”聚餐。

这天中午,几十名当业的掌柜齐聚“青松楼”,喝酒聊天,高谈阔论,很是热闹!酒过二巡,李顺手托红漆小木匣,举到大家面前,大声说到;“我们当铺里的刘师傅收当了一颗绝世珍珠,不知道真假,今天邀请各位同仁来鉴别一下。”

几十个当铺的掌柜轮流观看,有说真的,有说假的,各抒己见,争论无果。“青松楼”的客人本来就多,几十个掌柜的争论,引来许多看热闹人围了过来,大家一边观看这颗又大又圆的珍珠,一边用各种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,好不热闹。此时的李顺见效果已经达到,提高嗓门道;“诸位掌柜莫要再争论了,这颗珍珠是假的,我家刘师傅一时疏忽,当成了真的,足足当了两百两银子,今天请诸位掌柜亲来观看,就是让大家长长眼,切莫再受骗了!”说完,李顺从小木匣里拿出那颗珍珠,举起小铜锤,把那颗珍珠杂碎了。边咋边说;“假的莫要留着坑人了!”

李顺在“青松楼”里的举动很快传开了,满城皆知,议论纷纷。刘师傅不解又担心地问李顺;“二百两银子没有追回,现在又把珍珠杂碎了,该如何是好啊?”

“您老别着急,王我自有办法让人把银子送回来的。”李顺胸有成竹的地说。

到了赎当那天,李顺早早地开了店铺,那当珠人果然笑咪咪的走进当铺,取出一封银子和当票,大声喝道;“赎珠!”

刘师傅看到此人和当票又气着急,奈何珠子被李顺砸了,只能强压着火。

这时,李顺不慌不忙地走上去,接过银子,笑着说;“客人莫急,我这就去取。”很快把那个红漆小木匣拿来,交给当珠人。那人疑惑的打开一看,他当的那颗珍珠竟然原封不动地放在里面。

“你的珍珠在此,银子也称好了,二百四十两,银货两清。”李顺得意地说。

当珠人接过红漆小木匣,灰溜溜地走了。

刘师傅喜出望外,但又不解,忙问李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。李顺笑着说;“完我饭店当众砸珠,必定会传得满城风雨,人皆尽知,当珠人听到后,肯定会来赎珠,趁机再敲诈一笔银子。可是他万万不会想到,我砸的那颗珍珠不是他的珍珠,是我事先找人仿做的。”